來源:廈門市湖里區當古古玩店 時間:2025-05-13 01:42:31 [舉報]
包漿辨偽
傳世銀圓表面有一層氧化銀,就是人們常說的包漿。包漿主要有淺黑色、淺灰色、淺橙色和粟殼色。用鞋油擦涂和蠟火燒烤出來的包漿呈重黑色,一眼便識。辨認包漿是識別銀圓的有效方法。
銹色辨偽
銀圓停止流通后,存放不當會生銹。傳 世銀圓銹層很薄,呈墨綠色。出土銀圓一般銹層較厚,局部銹層凸起。兩枚銀圓銹在一起,磕開后,表面有分布不勻的白色亮點,迎光而視閃閃發光,俗稱“泛銀”,泛銀現象是無法作偽的。陪葬出土銀圓多數泛醬紅色,局部有綠色銹斑。水坑銀圓通體泛綠銹。真銀圓的銹色是歷史的烙印,很難去掉,用堿水沸煮而不退。假銀圓人工做作的銹呈淡綠色,用指甲就能刮掉,用針扎在上面可直立不倒,用堿水沸煮半小時便銹色全無。假銀圓的銹用鼻子聞有腥味,用舌頭舔有酸味。銹色辨偽是識別銀圓的關鍵。
粗發版。袁頭發較粗,發型呈波浪。嘉禾結帶沒有形成縱橫交“8”的結花,右邊一束嘉禾結帶處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圓。
三角圓版。此幣背面圓字內的“口”字形成“△”形,而其他版別是“開口”形。
開口貝版。此幣壹圓的“圓”字內“貝”字下一橫未與豎筆連接,形成“開口貝”。該版袁像肩章條紋明顯,袁眼中有一從上至下的直線,俗稱“睜眼”,這一特征也是其他版別未見的。
加鑄“甘肅”兩字版。此幣系甘肅蘭州造幣廠沿用民國三年版舊模,在袁像左右加鑄“甘肅”兩字,其余與開口貝版相同,鑄量僅數萬枚。
簽字版。此幣甚少見,天津造幣廠試鑄樣幣,并未流通。該幣在袁像右側刻有一豎行英文字母“L.GioRGi”,是在華外籍鑄幣意大利雕刻師“魯爾治-喬治”簽名縮寫。
“T”字邊、鷹洋邊。此兩種幣均稀見,系天津造幣總廠試鑄樣幣。正、背圖案與流通的一般“袁大頭”相同,僅在邊齒上有區別,為“T”字形邊或鷹洋幣形邊。
另外,尚有斷民版、大扣版、S版、厚幣版、勾點華版、提點華版、背雙星版、竹節花版、雁尾芒版、提點華孕珠版、銳角芒版、大胡須版、大耳朵版等等。
八年版中的普通版流通量較多,鋼模由外國代制,文字書寫符合漢字結構,字形沒有變異,背圖嘉禾亦規范。特征是正面袁像胸襟花飾前內邊齒多一細齒,而無一空檔(其他年號版有一空檔)。另外有幾種鑄量較少的版別,主要區別是在“造”字的書寫上不同:
1.“造”字的第四筆向下伸出,形成了“牛”字,但與下面的“口”字不相連,故稱“牛”字版。
2.有的“牛”字與“口”字相連,故稱連口版。
3.“造”字中的“口”字少了上橫一筆,形成缺口,稱缺口版。
4.“造”字中的“口”字很扁,“口”字中看不見中孔,稱無口心版。
此外還有橫點年版、豎點年版、草頭華版、T點年版、左芒勾版、孕六珠版、雙孕六珠版、結上點版、結內點版、兩芒彎勾版等等。
民國九年版
九年版中主要有袁像未封領版和大耳版兩種;前者為普通版,鑄量較多,后者鑄量較少。大耳版指袁像耳朵比其他版要大,而衣領全封領,此版別含銀量較高。
此外還有缺口造版、7點年連口造版、精發版、右芒勾版、斷筆華版、大耳版等等。
袁大頭發行和使用于民國時期,因為貨幣表面刻有袁世凱的大頭畫像,所以被人民群眾稱之為“袁大頭”。袁大頭交易價格并不高,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、歷史價值和投資價值。
袁大頭總共發行了7.5億枚,有四種克數,錢幣的外圍通常使用的是直齒邊,只有少部分使用的是工字邊和花齒邊。袁大頭在中國貨幣歷史上具有源遠流長的作用,其得到較大的開發和傳播,是近代中國實施貨幣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在軍閥混戰的大背景下,袁大頭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。袁大頭的價格雖然遠遠落后于其他古幣,但是其價值仍然要比一般錢幣高,所以有些不法分子偽造袁大頭,試圖用假幣獲取高額的利潤。所以用戶對袁大頭實施回收時,需要注意辨別。
銀元起源于15世紀,始鑄于歐洲,俗稱“洋錢”“花邊錢”或“大洋”,是銀鑄幣的通稱。銀元是舶來品,它初入中國,大約是在明朝,但大量流入,則在清乾隆年間以后。市面上有像三帆銀幣、竹子銀幣、甘肅造袁大頭等一些發行較少的銀元。其中流傳廣、影響大、存世多的銀幣品種可數袁世凱頭像銀幣,俗稱“袁大頭銀元”。
標簽:回收袁大頭銀元市場,回收袁大頭銀元報價,回收袁大頭銀元價格,回收袁大頭銀元價格